黄先祥,1940年出生,导弹发射技术专家。江苏如东县人。1965年7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现为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曾获国家和军队奖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仲秋,西安。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位儒雅长者,慈眉睿相,精神矍铄,一点也没有八旬老人的龙钟。“欢迎家乡的记者!”黄先祥院士爽朗热情。
1960年,黄先祥这位普通的农家子弟以优异成绩从如东县中考入北京理工大学。“中学和大学老师精彩的讲课以及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给我后来从事科研教学带来了深刻影响。”提起当年,黄先祥满怀感激。1965年,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第二炮兵技术学院(火箭军工程大学前身)任教。“怀着报效祖国的信念,我决心要好好干一番事业,做一名出色的军校教官。”
黄先祥原本学的是机械专业,因教学工作需要改为瞄准专业。他迎难而上,自修光学、电子学、自动控制等专业知识,夜以继日科研攻关……经过上百次试验,成功研制出战略导弹半自动瞄准系统,实装中两台电子管仪器也重新设计成一台小型化全集成电路设备,有效降低了故障率,提高了瞄准精度,被推广应用于导弹武器和卫星发射。
1984年初,黄先祥奉命带集成光电信号仪参加由原国防科工委组织领导的某战略导弹合成演练。此时他正在研制导弹水平度检查仪,为了珍惜机遇,也能带上此仪器一起参加合练,他没日没夜工作,不知疲倦攻关。一段时间他觉得脚跟、腰、背酸痛难忍,医院检查确诊:右脚跟骨刺已经形成,胸、腰椎骨质增生。顾不上治疗,继续一头扎进攻关中。一天晚上,他忍痛在家绘图,冷汗珠子大颗大颗地滴在图纸上……从事电子专业研究的妻子见状眼泪夺眶而出,一边劝他休息,一边拿起绘图笔替丈夫绘图。
夜以继日、披星戴月,终于如期参加并圆满完成了合成演练。指挥部决定这两项成果参加飞行试验。还没顾上歇口气,他又带上仪器,辗转千里,圆满完成了4发实弹飞行试验任务。黄先祥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1990年,全军重点课题“92121系统”的研制任务正式下达,黄先祥受命担任由11个分系统百余名教员组成的课题组长。当时他患有腰肌劳损、胆结石等疾病,但还是带领大家先后奔赴全国十多个省份数十家科研院所和工厂,开展调研、技术咨询和外协加工,建立大量的数学、物理和网络模型,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总装调试时,正值数九严冬,他冒着凛冽的寒风,在露天场坪上一干就是一整天;跑车、高温、淋雨试验时,正赶上西安40年未遇的持续高温酷暑,气温高达40℃,连续奋战三个月。经七年的拼搏攻关,该大型系统终于圆满完成,专家鉴定“有重大创新,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7年,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光荣出席了颁奖大会,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教学科研必须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三尺讲台、实验现场、演训阵地;深山密林、沙漠戈壁、雪域高原,到处都活跃着他的身影。出生在黄海之滨的他,有着海子牛般坚韧耐劳的性格,和黄海渔民不屈不挠的精神,50多年来,在国防科教一线向科学高峰不断攀登……
黄先祥长期致力于教学理论研究,在专业课程设置、组训方式创新、研究方向确定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大批教学成果。他创建了我军“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学科,使该学科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他指导培养大量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有的已成为教授、博导,有的已是军师级指挥员。
多种型号导弹大型综合性模拟系统研制成功,我国首套导弹测试发射设备自动检定系统设计定型,新型高精度定向瞄准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多种型号导弹武器、卫星发射和某国家工程。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第十和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军委主席签发通令荣记一等功。
“感谢家乡!我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家乡父老乡亲的支持!今后,我还要抽空常回家乡看看……”采访结束,黄先祥和记者依依惜别,泪光盈盈。
(此稿刊登于2019年9月16日《南通日报》A1、A6、A7版)
责任编辑:严惠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