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属有机化学的开拓者——黄耀曾
发布时间:2016-10-12

自2004年以来,两年一度的“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已连续6届进行了评选和颁奖,表彰了一批中国杰出的金属有机化学家,有效地推动了中国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在与中科院上海有机研究所年资较深的科技人员交流时,他们一般都会提及南通籍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著名金属有机化学家——黄耀曾。

黄耀曾早年从事甾体化学研究,在中国开创了有机微量分析方法。从事过金霉素提取、结构测定及全合成的研究。进行过氟塑料、氟表面活性剂等研制工作,并完成了核武器制造中急需的高爆速塑料粘结炸药的研制。从理论上推断出胂叶立德应比相应的膦叶立德反应活性高,并从实验中得到证实。是中国金属有机化学的开拓者。成功地将固液相转移方法应用于胂试剂的维蒂希型反应,使胂盐在弱碱作用下,于室温即能与醛进行烯基化反应。实现了第一例催化的胂型维蒂希反应。对砷、锑、碲元素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他的工作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有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

1912年11月11日,黄耀曾出生于南通寺街一个书香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前清举人,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母亲生下一女三男,黄耀曾是最小的一个。他的大哥古文根基颇深,写得一手好字,在家教两个弟弟古文;父亲则常在家以文会友,是大镛诗社的一员。黄耀曾就是在这样一个书香洋溢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黄耀曾曾就读于南通中学,小学和中学时的数学老师就是著名的国画大师王个簃。黄耀曾11岁进了南通中学初中部,14岁免试入高中。17岁时,考入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化学系。在中央大学对黄耀曾影响最大的还数中国化学界前辈、著名有机化学家庄长恭。庄长恭曾留学美国,在德国做客座教授一年,回国后出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讲授高等有机化学,涉及到许多当代有机化学的前沿领域。黄耀曾因成绩优异,得到庄长恭的青睐。1934年黄耀曾大学毕业时,受庄长恭之邀,进入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工作,任助理员。黄耀曾的科研生涯就此揭开了第一页。

“活着总得为人民做点好事”、“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黄耀曾的座右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转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华东农林部遂交给他对有机汞杀菌剂“西力生”进行剖析和试制的任务。当他了解到华东地区小麦的黑穗病、棉花的红腐病和立枯病危害剧烈,往往使农作物减产达50%以上时,毅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和王有槐通力合作,对“西力生”的剖析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且很快研制出样品,经沈阳化工厂扩大生产后,以2万吨规模供应市场,在短时间内基本上消灭了病害。与此同时,黄耀曾为了节约外汇,与上海鱼品加工厂合作,和涂通源一起研制成功了维生素A的改进合成方法,这一技术和方法多年持续应用于生产。

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的抗菌素除青霉素外,还有金霉素、土霉素、链霉素,后几个品种当时占了抗菌素产值的40%,中国都依赖进口。黄耀曾在全国抗菌素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金霉素的提取纯化。由于很快摸清金霉素对酸、碱的变化情况,他与鲍立信、倪大男等人和第三制药厂合作改进了金霉素的提取路线,得到了金霉素的结晶,并迅速投产。

60年代,根据国家战略需求,时任中科院上海有机研究所副所长的黄耀曾组织领导“两弹一星”有关研制任务,并带领科研人员与兄弟单位合作,研制完成核武器制造中急需的、高爆速塑料粘结炸药并应用在中国氢弹的引爆装置中。他实现了第一例催化的Witting型反应,完成对砷、锑、碲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此外,黄耀曾和李基森等还试制成功多种电刷镀液,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电刷镀技术。据原国家经委统计,1981~1985年,此项技术为国家取得12亿元的经济效益,黄耀曾因此获得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黄耀曾治学严谨,为人和蔼可亲,他领导的研究组有很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对研究生循循善诱,时常以亲身的经历和科研体会来教育和引导学生,这与他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和个人文化修养分不开。阅读古典诗词是他的业余爱好,兴致所至,在重要场合他常吟诵诗词以言志,是化学界有名的诗人。

1980年,黄耀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获国防科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2002年12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南通市科协、市院士联系服务部 整理提供)

作者:南通市科协、市院士联系服务部 丁倩

责任编辑:《江海春秋》杂志社朱慧、严惠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