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普及>科普之窗
“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揭晓
来源:科普中国 发布时间:2019-02-15

2019年1月16日,在“典赞·2018科普中国”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揭晓2018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流言: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

  流言内容:人体“酸碱体质说”是一条流传甚广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酸性体质”造成的。因其迎合了部分人对待饮食和健康的某种心理,加上一些保健品商贩的推波助澜,经过反复的传播和再加工,俨然成为了一条流行的“医学常识”,还造成了“碱性体质更容易生儿子”等言论的流传。

  真相:人体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非常复杂,但体液酸碱度总体上是十分稳定的,仅仅依靠吃某些食物就产生明显的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人体血液正常的pH值是7.35~7.45,超出这个范围,就是疾病状态,需要针对性治疗。换句话说,pH值异常是疾病的结果,而非导致疾病的原因。

  本段由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沈迎建进行科学性把关。

   流言:足贴能够吸附体内毒素 具有排毒功效

  流言内容:足贴能够将人身体细胞内滞留的毒素吸附出来,有效祛除身体毒素和湿气。贴过足贴后,足贴会变黑,脚底出现的黑乎乎的物质就是吸附出来的“毒素”。足贴还能在短时间内消除皮肤色斑、痤疮,改善便秘,消除口臭、足臭。此外,足贴还有降低血压、血脂、血糖,提高皮肤光泽度,改善睡眠,延缓衰老等功效。

  真相:其实这是商家的障眼法,只要往足贴上滴几滴水,足贴就会变黑。因此,足贴变黑并不是排毒,而是汗湿了。人体排出“废弃物”主要是通过粪便、尿液、呼吸、汗液、毛发等途径,脚底板并不是主要途径。

  本段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时岩进行科学性把关。

   流言:咖啡致癌

  流言内容:文章《星巴克最大丑闻曝光,全球媒体刷屏!每天喝进嘴里的东西竟然致癌》再次在网上流传,文章称咖啡内含强烈致癌物丙烯酰胺。

  真相:食物在高温加热时会产生微量丙烯酰胺,它被认为对实验动物具有潜在致癌性。但中国人摄入的丙烯酰胺有近一半来自炒菜,咖啡并不是主要来源。同时,在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喝咖啡会增加人类患癌症的风险。2017年,国际癌症研究基金会(WRCF)发布的报告也指出,目前并没有证据显示喝咖啡会使人致癌。同时,有部分证据表明,咖啡能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例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肝癌。

  本段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专家团队进行科学性把关。

   流言:房间放洋葱可防流感

  流言内容:有一则故事称,在历史上某次流感疫情发作时,有一位医生到各地农场去探视,他发现众多农民及家庭难逃流感之袭,而有一户人家却出奇健康,原因是他们在家中每个房间内都放着一个没有剥皮的洋葱,有说法称这是因为洋葱吸收了病菌,因此使家人得以健康。另有说法表示,把洋葱的两头切掉,插在叉子上,然后把叉子放在花瓶里,晚上放在病患身旁,第二天洋葱变黑了就是洋葱吸收、杀死流感病毒的表现。

  真相:洋葱中含有有机硫化物(辛辣味的来源),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流感是病毒感染造成的,洋葱对病毒是没有抑制作用的。流感是经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但是免疫力正常的人群大多可以在3~5天自愈。如果较重的病人可能会合并细菌、肺炎支原体、军团菌感染,需要及时就医。

  本段由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顾海彤进行科学性把关。

   流言:接触超市小票会致癌

  流言内容:水杯、购物小票中双酚A严重超标,这种物质有极大的致癌风险。建议大家接触购物小票以后应注意洗手,且尽量不要长时间接触,尤其是手上出汗或有油的时候。

  真相:虽然购物小票上有双酚A,但每克小票中的双酚A含量仅为0.0139克,通过触摸进入人体的量就更少了。以收银员为例,每天接触小票10小时,双酚A的摄入量也比安全剂量低42倍。因此,消费者一天接触几张购物小票,致癌概率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本段由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沈迎建进行科学性把关。

   流言:科学家研发白菜价“神药” 可延长寿命至150岁

  流言内容:朋友圈中广泛转发的一篇文章——《重大!UNSW华裔研发神药:5年内人类寿命将延长至150岁!白菜价,人人可买》称,目前已研制出了能够延长人类寿命至150岁的“神药”,为了增加其说服力,文章还附上了原始英文媒体报道的截图。

  真相:2017年,David Sinclair和他的导师Leonard Guarente分别在Science和CELL杂志发表了论文,介绍了对6月大的年轻小鼠和22个月大的老年鼠分别进行腹腔注射溶剂和NAD的前体物质NMN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NMN在一定程度起到了逆转生理老化、维持年轻体力的效果。

  虽然动物试验的结果很鼓舞人,但样本数量过少,如果要证实同样的效果能在人体复现,需要再做人体试验,现在就吹嘘其为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过于夸张、离谱。

  本段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副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宋歌进行科学性把关。

   流言:常吃米饭会诱发糖尿病

  流言内容:网上有传言称,某项研究显示,中国人和日本人每天吃3份以上白米饭,其中,吃白米饭多的人其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55%;而美国人每周只吃1~2份白米饭,糖尿病发生风险只增加12%。因而得出常吃白米饭是糖尿病的诱因。

  真相:在中国,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爱吃面,但是对比整个糖尿病患病率的情况,北方人要明显高于南方人;在日本,最近这些年与三四十年前相比,其大米的人均销售量从120千克/年下降到大概60千克/年,但是日本的糖尿病患病率却是明显增加的。糖尿病是一个多因素引发的疾病,它和遗传还有生活方式都有关。

  本段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专家团队进行科学性把关。

   流言:牛奶致癌

  流言内容:“喝牛奶反而缺钙”“奶品中含化学物质”“违抗自然遭天谴”等声音在网上流传,还有说法称牛奶会使人性早熟、笨脑、缩短生命、激发癌细胞,十分危害健康。该谣言还列举了众多文献依据,如坎贝尔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来增加可信度。

  真相: “牛奶致癌”是公众对一项实验研究的错误解读。该研究中,大鼠需要摄入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B1诱发癌症,同时比较吃酪蛋白(来自牛奶)饲料和大豆蛋白饲料的大鼠发生肝癌的情况,结果吃酪蛋白的大鼠患癌更多。实际上,如果没有黄曲霉毒素诱发癌症,两组大鼠都不会得肝癌,而且该研究的结论也不能直接外推到人。有关牛奶与癌症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据也说明,当前膳食指南推荐的牛奶摄入量(约每天一杯)并不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本段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专家团队进行科学性把关。

   流言:食盐中含亚铁氰化钾 不可食用

  流言内容:一篇网传文章《盐里面加了亚铁氰化钾》称,一位教授发现自己转氨酶升高,总胆红素升高,肌酐升高,他排查所吃的食品后认为“罪魁祸首”是盐里面的抗结剂——亚铁氰化钾。因此得出结论,中国国内的食盐里面含亚铁氰化钾,该物质有毒不可食用。

  真相:亚铁氰化钾,别名黄血盐钾、黄血盐,是一种浅黄色单斜体结晶或粉末,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亚铁氰化钾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想要分解亚铁氰化钾,需要在400摄氏度下完成。人们平时在家做饭,温度达到200摄氏度时,菜就已经烧焦了。所以完全不用担心日常吃盐的安全性。

  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专家委员会的评估数据,成年人每天至少摄入1.5毫克亚铁氰化钾才会损害健康。按照我国国家标准规定,食盐中的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的含量每公斤不得超过10毫克。按照这个标准来推算,每天要吃150克的食盐,亚铁氰化钾的摄入量才会超过1.5毫克,而正常人一天吃的食盐达到20克就非常咸了,所以正常食用食盐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本段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专家团队进行科学性把关。

   流言:大蒜炝锅会致癌

  流言内容:网上热传大蒜炝锅会把“好蒜”变成“毒蒜”,在用高火炝锅时,大蒜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丙烯酰胺,这是一种致癌物质,因此得出结论大蒜炝锅会致癌。

  真相:大蒜炝锅过程中产生的丙烯酰胺,其实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美拉德反应在食物加热处理中普遍存在,因此丙烯酰胺在炒菜、焙烤食品、烧烤食品中也都存在。但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及香港食环署的科学意见,当前国人饮食中的丙烯酰胺尚不足以危害健康。当然,从膳食营养与健康的角度考虑,多蒸煮、少煎炸烧烤是更好的烹饪方式。

  本段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专家团队进行科学性把关。

 

  (排名不分先后)

                                                                           责任编辑:宣红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