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6-10-31

近年来,我市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效的支撑了我市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

一、现状思考

1、工业企业发展质态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结构已经明显优化,二产占比得到明显提升,但从规模以上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等指标看,与周边先进地区横向比较,尚未能充分展现应有的优势,“航母级”、“旗舰型”企业则更少。

2、产业集群效应有待进一步展现。我市纺织、机械电子、新材料等产业有一定基础和优势,但从全国、全省范围看,综合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并不明显,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能得到充分培育和壮大。

3、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分“跟跑”、“并跑”、“领跑”三个阶段和状态,实际上还应有“涌跑”(跟随全行业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同步提升、水涨船高)和“探跑”(开辟新兴领域进行前瞻研发,抢占新兴技术领域的制高点)。我市除中天科技等个别企业属于“领跑”和“探跑”范畴,绝大多数企业属于“涌跑”和“跟跑”阶段。

4、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总体而言,社会各界有为企业服务的愿望和积极性是有的,但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氛围还不够浓烈,有待进一步强化。此外,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层次等方面还比较欠缺,服务保障的支撑性、基础性工作也不到位,有时会出现所需“服务无处落实”,或者“服务内容跟不上企业需求节拍”等现象。

二、主要建议

1、优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从舆论宣传、地区部门考核、绩效奖惩等方面着手,大力度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界服务企业技术创新。

2、集成化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结合我市“3+3+N”产业发展导向,由牵头部门和单位将市场监测、技术跟踪、人才培育、项目引进等工作,整体规划布局,“甘坐板凳十年冷,一张蓝图给到底”,长期动态跟踪,注重程序管理和阶段目标推进,将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进“3+3+N”产业体系和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过程控制,一并部署、推进、落实。

3、“分门别类”引导企业提升技术创新平台。对于我市企业产值前五十位,或者在全国同行业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引导其培育建设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对于其他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并通过组织针对性强的系列专题产学研活动,解决企业研发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对于其他生产性企业,引导建立技术跟踪体系,面向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兼顾天时、地利、人和,与南通大学等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组织技术合作,探索组建企业技术创新机构。

4、提供“精细化服务”支撑企业技术创新。“春江水暖鸭先知,秋冬时节雁南飞”,企业身处市场一线,面临同行竞争,着力解决生产技术实际问题,因而掌握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一手”信息。因而,其所需要的服务也是即时、动态、变化的,这也要求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提供的服务也应即时、有效,服务机构和人员所需掌握的信息,也应由“三手”、“四手”信息,变成“二手”甚至“一手”信息,努力提供囊括国家产业政策、目标市场预测、技术发展导向、产品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综合内容,力求克服少数机关部门服务人员的“出不了机关、下不了基层、进不了企业”情形。

5、培育我市技术创新服务的品牌载体活动。

 “十三五”期间,南通努力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Ⅱ型大城市,加快城市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南通市中心城区还将打造“创新之都”。建议结合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南通大学等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发展,引进中科院以及国内外知名高校在南通共建教学科研相关机构和研发基地;继续举办好“江海博览会”、“江海英才创业周”等重大活动的同时,注重面向我市产业和企业,规划布局属于南通的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行业性、专业性品牌活动,持续不断地推进五年(十年)以上,让南通成为相关产业、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项目等信息交汇“节点”,达到产业招商、专业引才的整体效应。

作者:市科协 缪建红

责任编辑:严惠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