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系列课题专报之二
深圳创新发展对南通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创新之都的启示
来源:科技工作者建议201803(总第102期) 发布时间:2018-12-28

自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以来,我市通过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三创载体”建设工程和“江海英才”计划等举措,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17年末,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9%,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中等水平。但是,对比苏南等创新领先地区,我市的创新发展在优化制度供给、发展城市创新文化、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和培育创新型企业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在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的深圳是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在4G技术、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3D显示、无人机等领域已跻身世界前沿。深圳“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发展理念、模式和具体做法对南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争当“一龙头、三先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深圳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南通的启示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 年,深圳成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4年,深圳成为全国第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1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深圳在福布斯中文网发布的“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城市排行榜”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榜”单上均位居第一。2018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深圳成为首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同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机构发布了《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深圳与香港地区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位居第二。

深圳的创新发展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跃升。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达4.13%,居全国领先水平,接近全球比例最高的以色列(4.4%)。得益于完善的供应链和创新生态体系,深圳成为“高科技之城”、“创客之城”、“硬件产业硅谷”。2017年,深圳市有效发明专利量近10.7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89.78件,是全国水平的9.2倍;有效发明专利维持5年以上的比例达86.72%,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有效注册商标数量累计708114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84652件,占全国11.36%。同时,深圳的创新驱动还使能耗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经济增长和资源能耗出现了“剪刀差”。

深圳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南通有以下四点启示:

第一,制度创新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基础。多年来,深圳坚持以制度创新引领科技创新,通过政府有形的手,撬动市场无形的手,把企业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生态链之间互动性和衔接性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相互依存、链条完整的专业性闭环。2008年,深圳推出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以来,深圳共制定自主创新“33条”、创新驱动发展“1+10”文件等235条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推进人才集聚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形成了覆盖自主创新体系的政策链。同时,深圳通过财政金融制度创新,构建了多元高效的投融资体系。以南山区为例,近两年来,区党委政府大力实施科技金融扶持计划,帮助科技企业获得银行贷款77.32亿元。深圳经验表明,地方党委政府应主动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同时,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商业银行、产业基金、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等为依托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针对创新型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不同成长阶段,提供相应的投融资服务。

第二,城市创新文化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先导。深圳的城市创新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人文多元开放。深圳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外来移民占其常住人口的95%,多元文化并存。同时,深圳人口年龄构成年轻,是典型的开放型社会。人文多元开放造就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城市创新文化。二是服务扁平高效。在“中兴事件”之后仅三天,深圳便出台了旨在助力核心技术突围的“卡脖子科技专项”。此外,虽然广东省和深圳市的科技主管部门出现过因发生“权力寻租”而被追责的情况,但政府为企业创新提供精准高效服务的态度并没有改变。三是氛围“重商向实”。例如,深圳南山区建立了“1+1+N”领导挂点服务企业机制,通过政企直通车,为企业的发展排忧解难。深圳经验表明,城市创新文化是创新发展的先导和内在动力,而制度是创新发展的外在保障。若两者能有机结合,则可形成人才流、物流、资金流、信心流、知识流等良性互动的创新文化链。

第三,人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首要因素。深圳的双创人才呈多元化态势。一是多达8万人的“海归系”;二是国内人才形成的“孔雀系”;三是“创二代、新二代”形成的深商系;四是华为、腾讯等高科技企业“裂变系”(如腾讯“单飞企鹅俱乐部”)。2016 年以来,深圳采取多项措施激发人才积极性。例如:逐步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至 70% 以上,实施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管理等等。2018年3月,深圳推出《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允许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直接持股。以南山区为例,作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南山区推出了人才“领航计划2.0版”,并规定“十三五”期间投入超过60亿元用于人才的引进、服务、奖励等工作。此外,南山区在深圳率先启动区级人才安居试点工作,多渠道解决人才住房难题。深圳经验表明,既要推动精英创新创业,也要推动草根创新创业,形成“千军万马”创新创业的局面。

第四,创新型企业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体。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模式可以避免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统计学相关度分析表明,自2001年以来,深圳专利申请量与GDP的相关度高达0.9799,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其中,发明专利的90%是来源于企业。同时,深圳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创新与产业、产业链的有机融合。以南山区为例,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形成了上下游完备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突出。以大疆无人机为例,其核心专利是无人机的点驱电控和摄像头,而无人机其余部件则是依托深圳完备的产业链,由其他众多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深圳经验表明,创新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支撑,才能实现产业化。同时,政府可以依靠各类社会组织,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如光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激发市场活力。

二、南通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路径选择

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今后应借鉴深圳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紧抓科技创新“牛鼻子”,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新文化引领的基础上(三个突显:政府主导作用突显,市场与企业主体地位突显,创新生态文化引领作用突显),推动“创新高端与高端创新”交织并进,推动多链融合(企业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生态链),加快构建以制度环境和创新要素为支撑(塔基),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塔身),以高科技产业为方向(塔尖)的具有强大创新资源集聚效应的“塔形”立体式创新生态体系,抢占新一轮颠覆式创新制高点。

(一)推进制度改革,优化创新生态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磁聚创新资源。第一、在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学习深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放眼全球、超前谋划。借鉴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等政策,建立政策的跟踪、评估和及时完善的长效机制,健全多层次、全链条政策法规体系。第二,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日前,我省已建立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挂钩联系推进省重大项目建设制度。建议我市建立类似挂钩联系制度,并由一名市委常委牵头,多个政府部门联合构建企业对接服务工作机制、跨部门协同机制、常态化服务与专题服务结合机制、双向沟通与服务信息发布机制等4大机制,实施技术创新提升服务、高端人才集聚服务、科技金融助推服务、产学研合作优化服务、创新政策扶持服务和企业形象宣传服务6大“滴灌式”精准服务,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难题。第三,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借鉴深圳“圈层梯度战略布局和一区多园模式”,加快中创区建设。借鉴深圳与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德?霍夫曼领军团队共建先进材料研究院的经验,打造“四高”(高等院校、高端企业、高端人才及高端平台)集聚高地及虚拟大学园。借鉴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等建设经验,跟踪谋划建设一些国家层面重大科学装置(设施)、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

二是改革投融资制度,破解创新发展资金瓶颈。第一,根据科技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为创新型企业推出“成长路线图资助计划”,建立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结合、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相结合的财政投入机制。特别要探索制定“白名单”,重点扶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升核心技术研发与基础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由金融办牵头,引导金融机构把企业核心技术价值作为融资评审重点,推动社会资本与创新项目有效对接。发挥“南通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功能,增加“江海创投行”线下对接活动频次。完善“苏科贷”、“通科贷”等模式,探索推广“前沿科技贷”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探索投贷联动,推出“孵化贷”、“成长贷”、“研发贷”、“加速贷”、“知识产权贷”、“集合担保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同时,支持创新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形式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引导企业采取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票据融资等多种方式推动自身跨越发展。以此,形成多系列、多层次、多阶段、广覆盖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第三,在推动产品、服务和市场创新的同时,健全补偿、代偿、贴保、贴息相结合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

(二)培育城市创新文化,厚植创业沃土

一是滋养江海文化,发展城市创新文化。第一,探索江海文化与创新文化的有机结合。南通的江海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崇文重教、开拓创新”的特质,应在传承弘扬江海文化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包容汇通、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探索建立创新容错机制,研究制定包括国有资本在内的创新投入失败免责规定,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创新愿望和创新活动得到尊重与支持。第二,开展创新教育与宣传。举办“创意月”、“创新大讲堂”和“创新大赛”等活动,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氛围。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各种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市民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第三,实施创新文化培育工程。借鉴《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制定长期愿景与行动规划,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和形象。实施“文化创新载体、文化创意平台、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在城市景观和网络宣传等领域,融汇展现城市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文化的提升和凝聚。

二是传承近代工业文明,培育弘扬现代企业家精神。第一,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引领作用。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源动力,是企业推动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要将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放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位置,加强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第二,加强对企业家优质高效务实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准确理解企业家精神四个驱动力(个体驱动力、组织驱动力、行业驱动力、政府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完善相关体制机制,降低企业家创新创业成本,拓宽企业家创新创业空间。第三,重视发掘张謇精神的时代价值。引导广大企业家继承和弘扬张謇精神、新时代通商精神,以及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重视文化内涵建设,重视履行社会责任,让南通涌现出更多“当代张謇”。

(三)完善培育引进机制,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

一是规划引领,广聚高端人才。第一,以全球视野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研究制定符合创新规律、体现知识价值、富有吸引力的高端人才政策包。建立南通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创建海外人才离岸双创基地,拓展海外引智渠道。实施技术移民制度,探索建立具有国际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才和技术移民积分制度,突破外籍人才长期居留、永久居留、聘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政策瓶颈,更好集聚国外各类优秀人才。第二,实施“杰出创新人才培育专项计划”。建立梯次型资助体系和评审机制,建立从博士(后)到杰出创新人才的成长周期支持机制,增强潜心基础研究的获得感,以此发现、培养一批敬业爱国、学术超群、领军团队的新时代科技人才。第三,实施高端人才平台建设工程。加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支持南通大学在信息通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生物制药、临床医学等重点领域的学科建设。设立南通高等研究院和产业创新研究院,开展先进制造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以及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

二是降低门槛,广纳青年技能型人才。第一,注重城市“创新群落”和“生态环境”竞争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发展的人才生态体系。以落实《南通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为抓手,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不断增强南通招才引智的“磁场效应”。第二,要加强青年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规划的深度对接,以产业结构优化带动人口结构优化。可借鉴深圳经验,以“3+3+N”产业为重点,给予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补贴,包括:岗前培训、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新型学徒制等。鼓励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实施“技能菁英”工程,为3+3+N产业体系提供人才支撑。第三,要完善全过程保障。借鉴“深圳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引进和落户秒批(无人干预自动审批)”制度,提供“一点登录、一窗受理、一站办结”的快捷服务。同时,采取租赁补贴、购房补贴以及购买共有产权房、承租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房等方式,确保人才安居。切实解决人才子女就学、家属工作、健康医疗和奖励激励等问题。

(四)改善营商环境,培育国际化创新型企业

一是外引内培,形成“创新企业雁阵”。第一,借鉴深圳高交会、文博会、电子信息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模式,定期举办国际性科创会展,采用与大数据融合的招商模式、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上市公司。同时,加快培育本地创新型企业,构建从“种子企业”到“领军企业”的发展梯队。扶持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发展,形成“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第二,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创新供给与创新需求对接)。注重高端要素集聚与高端产业“相辅相成”,推动“四创联动”(创新、创业、创投、创客)。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等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同时,培育技术咨询与转让、无形资产评估、上市策划、知识产权代理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第三,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知识产权服务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参考深圳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规定》、《互联网软件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等条例,探索将专利、商标、版权、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进行集中管理的模式,推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行政、刑事、民事”三者合一,从立法、执法等方向保护创新成果。推动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技术流通与转移转化,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创新驱动评价体系,使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提高企业外向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第一,从宏观层面看,要发挥南通开放型经济优势,突出创新和开放“双轮驱动”,引导创新型企业把握“一带一路”机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实施跨境品牌发展战略。借鉴深圳光启集团设立以色列光启国际创新总部、成立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基金与孵化器(简称光启GCI基金)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跨境科技创新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高国际创新竞争实力。第二,从中观层面看,要以园区为载体,完善跨境创新对话机制,借鉴“深圳-以色列科技项目联合资助计划”等成功经验,探索实施“跨境科技伙伴计划”和“跨境共建科创园区计划”。第三,从金融层面看,可借鉴英飞拓收购全球智能IP视频方案供应商March Networks以及安防视频监控生产商Swann Communications、大族激光收购以色列激光检测器械公司Nextec、海普瑞收购国际肝素生产企业等成功案例,引导金融机构从投资前期费用、中长期贷款贴息到运营费用补助等,“全过程”扶持创新型企业到海外科技创新高地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和国际专利布局。


作者:南通大学副研究员、博士 冯俊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威平给予帮助

责任编辑:严惠慈                           


Baidu
map